您是否正在为寻找全球广大「海外华人」真正聚居地的清晰答案而困扰?
您可能听过各种不同的数据和排名,使得描绘这幅全球「华人散居」地图的全貌变得困难重重。
想像一下,如果有一个可靠的单一资讯来源,能够为您剖析数据、探索历史,并让您深入了解全球最大的「华裔社群」。
本文将深入探讨全球华人的分布情况,提供海外华人移民社群最大的十大国家清晰排名,并探索每一个主要侨胞聚居地背后独特的故事。
此排名依据《Incredible Asia》的「全球最大的海外华人群体」排名
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
|
要精确指出中国以外,具有华裔血统的人口数量是相当复杂的,因为不同国家和组织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——有些计算在中国出生的人,有些追踪中国境外的华裔人口,还有一些则依赖自我申报的族裔背景。然而,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一致估算,我们可以确定华裔社群最为集中的主要国家。
以下是根据现有数据,海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十大国家,以及其社群中主要的通行语言:
排名 | 国家 | 估计华裔人口 (百万) | 社群主要通行语言 |
1 | 印尼 (Indonesia) | 约 1115万 | 福建话(闽南语)、客家话、广东话(粤语)、华语(普通话)、印尼语 (土生华人常用) |
2 | 泰国 (Thailand) | 约 700万 - 1000万 | 潮州话 (最普遍)、泰语、华语(普通话)、客家话、海南话 |
3 | 马来西亚 (Malaysia) | 约 690万 - 740万 | 福建话(闽南语)、广东话(粤语)、客家话、潮州话、海南话、华语(普通话)、福州话、英语、马来语 |
4 | 美国 (United States) | 约 520万 - 580万 | 华语(普通话)、广东话(粤语)、英语、其他多种方言 |
5 | 新加坡 (Singapore) | 约 309万 | 华语(普通话)、英语、福建话(闽南语)、潮州话、广东话(粤语)及其他方言 |
6 | 加拿大 (Canada) | 约 170万 - 195万 | 广东话(粤语)、华语(普通话)、英语、其他方言 |
7 | 澳大利亚/澳洲 (Australia) | 约 140万 - 145万 | 华语(普通话)、广东话(粤语)、英语、其他方言 |
8 | 法国 (France) | 约 75万 | 华语(普通话) (温州话在部分群体中流行)、广东话(粤语)、法语 |
9 | 南非 (South Africa) | 约 35万 - 51万 | 广东话(粤语) (早期社群)、华语(普通话) (新移民社群)、英语 |
10 | 英国 (United Kingdom) | 约 43万 - 48万 | 广东话(粤语)、客家话、华语(普通话)、英语、其他方言 |
来源: Statista, My China Roots, MRG, AAPI Data, Pew Research, NPTD Singapore, StatsCan, Lowy Institute, VOA, Gov.UK
注意: 人口数字为估计值,可能因定义(国籍、出生地、血统)和来源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。数据反映了研究时引用来源的最新可用资讯。总数通常包括后代,而不仅仅是第一代移民。
现在,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主要华裔聚居中心数字背后的故事。
为什么这些特定的国家会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?原因往往融合了数个世纪的贸易往来、一波波的劳工迁徙、政治变迁以及现代对教育和机遇的追求。
据估计,印尼的华裔人口超过1100万,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。这庞大的人口主要由移民后裔组成,许多人的祖先数代前便从中国迁徙而来,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早已定居于此群岛。
来源: VOA
最早的小型华人聚落可追溯至13世纪末,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,由于华人扮演着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爪哇人之间重要的经济中介角色,华人社群显著增长 。
18至19世纪,为开采矿产和从事贸易,出现了主要的移民潮。这些早期移民主要使用福建话(闽南语)、客家话和广东话(粤语)。
来源: Financial Times
社群内部存在「土生华人」(Peranakan,通常指在本地出生,常带有印尼血统,已融入当地,普遍使用印尼语) 与「新客」(Totok,通常指在中国出生,与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联系更为紧密,操持如福建话、客家话等方言) 的重要区别。近年来,华语(普通话)教育有所复兴。
该社群曾面临巨大困境,包括针对性的暴力事件 (尤其在1965年后及1998年),以及苏哈托时代禁止华文和华人文化表达的同化政策。
自1998年以来,相关限制有所放宽,华人文化习俗、华语(普通话)教育和政治参与得以复苏,尽管融合仍是一个复杂的议题。
2006年,儒家思想被承认为官方正式宗教,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
泰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海外华人社群,估计人口介于700万至1000万之间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-14%。
与其他主要华裔散居地不同的是,泰国华人展现了与泰族主流社会高度的文化融合及通婚,使得精确的人口统计难以进行。
来源: TAT News
中国商人最早于13世纪便抵达当时的暹罗王国首都大城 (Ayudhya) 和南部的北大年 (Pattani) 。
18世纪末,在本身亦有部分华人血统的国王达信 (King Taksin) 治下,移民显著增加,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持续,主要受贸易和劳工机会驱动。潮州移民在19世纪成为最大的群体。
来源: TAT News
历史上,华人移民主导了商业活动,并在米业出口、矿业和建筑等行业扮演关键角色。
尽管在20世纪初中期曾面临民族主义情绪和排斥政策,华人社群仍成功适应、多元发展,并至今在泰国商界保持着重大的经济影响力。
与泰国人的高通婚率 (尤其在20世纪前) 以及鼓励同化 (如采用泰国姓名) 的政策,促进了深度融合。
潮州话至今仍是最普遍用于商业往来的华人方言,尽管华语(普通话)的地位亦有所提升,而泰语则为通用语言。
虽然仍有独特的唐人街,但泰国华人已遍布社会各阶层,包括高层政治人物。
马来西亚拥有另一庞大的华裔人口,估计约690万至740万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-23%,是仅次于马来族裔的第二大族群。
来源: Tours Wealth
与印尼相似,历史悠久的华人贸易社群早已存在,但大规模移民始于19世纪英国殖民政策时期,主要从事锡矿开采。
20世纪初女性移民的增加促成了定居社群的形成。
来源: FMT
马来西亚的华人社群在语言上极具多样性。主要母语包括客家话、广东话(粤语)、福建话(闽南语)、潮州话、海南话和福州话。
尽管华语(普通话)日益普及,被用作通用语及华文私立学校的教学语言,但这些地方方言依然强势,且在地理分布上有所差异 (例如槟城的福建话(闽南语),吉隆坡的广东话(粤语)/客家话)。
独立后,华人社群在经济上具有重要影响力,但在政治上曾面临边缘化以及有利于「土著」(Bumiputera,指马来人及原住民) 的平权政策,这持续引发不满和对平等的讨论。
尽管如此,自2022年以来,受现有华裔社群、可负担的生活成本以及「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计划」(MM2H) 等因素吸引,新的中国移民人数急剧上升。
美国拥有全球最大且最知名的华裔散居社群之一,其华裔血统人口近520万,海外华人估计更高达580万。
这使其成为该国最大的单一亚裔来源族群。
第一波重要移民潮发生于1850年代的淘金热时期,主要集中在加州,当时多操持粤语方言。
这些早期移民面临强烈的敌意,最终导致臭名昭著的1882年《排华法案》(Chinese Exclusion Act) 的通过,该法案禁止了大部分华人劳工移民,并阻止华人居民获得公民身份,直至1947年废除。
现代移民潮则在1965年移民政策改变及1978年中国解除移民限制后兴起。
1965年后的移民常来自中国大陆、香港和台湾,带来了华语(普通话)及其他多种方言,同时广东话(粤语)仍有使用。
他们往往技能和教育水平较高,多以学生或就业签证 (如H-1B) 身份抵达。
加州和纽约州仍是主要的聚居中心。
英语熟练程度各异,许多人能操双语,但一些新移民或老一代可能英语能力有限。
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多元。
相较于其他亚裔美国人对其祖籍国的看法,美籍华人对中国的正面评价较低 (41%持正面看法)。
近年来的移民趋势包括更多非正规入境者以及中国高净值人士 (HNWI) 的移出。
新加坡是一个以华族为多数居民的独特国家。截至2024年6月,约有309万华族居民,是这个多元种族社会中最大的族群。
新加坡将居民分为华族、马来族、印度族及其他 (CMIO模式),这一源于殖民历史的制度持续影响着如住房和教育等社会政策。
来源: HKS
反映了其源自中国南方的多元背景,华语(普通话)被推广为华族的官方「母语」,并在学校广泛教授,而英语则是主要的行政和商业语言。
然而,各种其他华族方言如福建话(闽南语)、潮州话和广东话(粤语)在非正式场合和家庭内部仍普遍使用,尤其是在老一辈中 (普遍认知/背景)。
华人社群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人口的中坚力量。
加拿大拥有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华裔人口,估计在170万 (族裔背景) 至195万 (海外华人估算) 之间 。
来源: Rantt
早期主要讲广东话(粤语)的华工在1880年代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(CPR) 的修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,但他们也面临敌意、苛刻的「人头税」(1885-1923) 以及完全禁止移民 (1923-1947) 的对待。
来源: BIV
早期华人社群因铁路而遍布加拿大。
温哥华和多伦多成为主要的聚居中心,尤其在1970至1990年代来自香港 (主要为广东话(粤语)使用者) 的移民潮推动下更形发展。
卑诗省和安大略省至今仍是大多数加拿大华人的家园。
自20世纪末以来,讲华语(普通话)的新移民 (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) 占了较大比例,同时仍有来自香港等地的移民。
英语 (或魁北克省的法语) 被广泛使用,但华语(普通话)和广东话(粤语)均为重要的社群语言。
加拿大华人已融入社会各个方面。
澳洲拥有一个庞大的社群,约有140万至145万人认同其华裔背景。
截至2022年中,在澳洲出生的居民人数已近60万。
来源: ANU
与美国和加拿大相似,华人大规模移民始于1850年代的淘金热时期,其后亦面临了限制非欧洲移民的排斥性政策 (「白澳政策」)。
来源: Shout for Good
自1970年代废除歧视性政策以来,澳洲的华裔人口稳步增长。战后早期的移民常包括来自香港和东南亚的广东话(粤语)使用者。
自1980/90年代起,华语(普通话)在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各种其他方言亦同时存在。
英语的熟练程度普遍较高,尤其是在澳洲出生的后代中。
大多数澳洲华人对澳洲的生活持正面看法,尽管歧视经历依然存在。
近年来,从中国到澳洲的净海外移民在疫情相关的低谷后出现了显著回升。
在欧洲国家中,法国拥有较大的既有华人移民社群。
该社群包括早期移民潮、来自前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归侨,以及较近期的经济移民和留学生。
主要有两大群体:来自温州等地的经济移民 (操持温州话这一吴语方言,通常法语能力有限),集中于巴黎的特定行业;以及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前留学生 (操持华语(普通话)或其他家乡方言,通常法语良好),他们更广泛地融入劳动力市场。
在有印度支那或香港背景的群体中,广东话(粤语)亦有使用。
来源: Global Dialogue
三分之二居住在巴黎大区 (Île-de-France) 。
相较于以往,新移民流入有所减缓。
南非拥有非洲最大的华裔人口,估计约在35万至51万之间。
早期抵达南非的华人包括来自巴达维亚的囚犯、契约劳工,以及后来在1880年代末约翰内斯堡淘金热时期到来的「自由」华人,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南方 (操持广东话(粤语)的地区)。
在种族隔离制度下,南非华人经历了复杂的种族划分。
约翰内斯堡的老唐人街反映了早期广东话(粤语)社群的历史,而位于Cyrildene郊区较新的、充满活力的唐人街则主要由讲华语(普通话)的人群组成,他们是1994年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移民潮。
英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年轻一代中。
英国拥有一个历史悠久且成熟的华裔族群。
历史上,来自香港的广东话(粤语)使用者曾占极大比例,同时也有客家话使用者及来自东南亚的移民。
近几十年来,随着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,特别是留学生人数的增加,华语(普通话)的使用者显著增多。
虽然英语是国家语言,但这些华语方言在社群内部依然流行。
伦敦是最大的聚居地,但在英国各大城市及大学城镇均可见华人社群。
华裔社群年龄结构较轻,教育成就率非常高。
全球华人的广泛分布源于历史和当代多种强大因素的共同作用:
从19世纪的淘金热 (美国、加拿大、澳洲) 和殖民时期东南亚对劳动力的需求 (印尼、马来西亚),到现代的技术移民和创业精神,追求更好的经济前景一直是主要的驱动力。
19至20世纪中国的战争 (如鸦片战争)、叛乱 (太平天国之乱) 及政治动荡,迫使许多人到别处寻求安全与稳定。
其后,东南亚的冲突亦导致华裔难民流向法国等国家。
到海外寻求教育机会是一个主要因素,尤其在近几十年,对美国、英国、澳洲、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人口构成有显著贡献。
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留下。
一旦社群建立,以家庭为单位的连锁移民便成为重要的途径,这在澳洲和加拿大等国的家庭类别签证中尤为明显。
无论是限制性政策 (如各种《排华法案》或人头税) 还是自由化政策 (如美国1965年《移民法》或「白澳政策」的终结),都极大地影响了移民流动和定居模式。
近年来,对中国国内政治气候的不满、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渴望以及资产多元化 (尤其在高净值人士中) 等因素,也促成了持续的对外移民。
在讨论华裔散居议题时,理解一些关键术语至关重要,尽管其用法可能有所不同:
海外华人 (华侨 Huaqiao): 传统上特指居住在海外的中国籍人士。
华人 (Huaren): 通常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海外华裔人士。
华裔 (Huayi): 一般指具有华人血统的外国公民 (通常指第二代及以后的后裔)。
华人散居地 (Chinese Diaspora): 最广泛的术语,泛指所有居住在大中华地区 (中国大陆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) 以外,具有华人背景或血统的人士,不论其国籍或代际。
华裔背景/族裔群体 (Chinese Ancestry/Ethnic Group): 人口普查中使用的术语 (如在澳洲、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),指人们自我认同的族裔背景,其涵盖范围比仅指在中国出生者更广。
为求简洁并基于许多英文参考资料的普遍用法,本文常以广义的「海外华人」或「华人散居地」来指代居住在中国以外,具有华人血统或背景的人士,同时在引用具有特定定义的数据时,会明确指出如「中国出生」、「华裔族群」或「中国籍人士」。
关键在于,与中国相关的全球社群规模庞大、多元,且定义方式多样。
华裔散居代表了全球规模最大且历史意义最为重大的迁徙之一。
从数个世纪以来已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的东南亚繁华唐人街,到北美和大洋洲较新形成的、受过高等教育的社群,海外华人的足迹遍布全球。
印尼、泰国和马来西亚因悠久的贸易和劳工移民史而拥有最多的人口。
美国尽管曾有历史障碍,至今仍是主要的目的地,与新加坡、加拿大和澳洲并列,各国因不同的移民浪潮和国家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社群特征。
理解这一全球华人的多元分布对于掌握现代移民模式、经济联系以及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社会的丰富面貌至关重要。
根据大多数考虑到族裔背景和长期居民的估算,印尼拥有最多的海外华人人口,数量超过一千万人。
估算整个全球华裔散居地 (包括所有后裔) 的人口颇具挑战,但数字通常介于四千万至六千万人之间。仅在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(OECD) 国家中,第一代移民 (在中国出生) 的人数在2021年便约有六百万。
长期的历史贸易联系 (如古代丝绸之路)、与华南地区 (许多移民的来源地) 的地理邻近、殖民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,以及既有的连锁移民途径,共同促成了在印尼、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形成庞大且多代同堂的社群。
尽管历史上的增长规模巨大,近期的趋势则较为复杂。从中国大陆向外的移民仍在持续,特别是技术工人和学生流向西方国家,而近期马来西亚亦见移民潮。然而,一些历史悠久的华裔散居社群内部的人口增长可能正在放缓,且北京方面亦鼓励海外华人回流。净移民数字每年均有波动。
定义「最大」可能较为棘手 (人口规模抑或占地面积)。然而,美国的旧金山(三藩市)和纽约市,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和多伦多,常被认为拥有亚洲以外一些规模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 (根据资料来源中的聚居模式推断的普遍认知)。
方式多种多样。包括建立文化中心和学校 (教授华语/方言)、庆祝如农历新年等传统节日、维持宗教信仰 (佛教、道教、儒家思想)、经营族裔媒体、以唐人街作为文化中心,以及透过稳固的家庭传统传承语言和习俗等。
融合程度因国家和社群群体而有显著差异。泰国展现了非常高的融合与同化程度。在美国、加拿大和澳洲等国家,现代技术移民通常在专业上融合良好,但同时亦保持其文化认同。在法国,前留学生较来自特定地区的经济移民更容易融合。许多地方亦存在如歧视和处理双重身份认同等挑战。
您是否对房地产投资或居住在华人聚居的国家感兴趣?我们可以帮您!请填写下方表格,我们的房地产专家将尽快与您联系。
参考文献